信息详情
市委政法委机关服务品牌创建工作汇报
[查阅次数:22498次]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8日]
       服务品牌内涵:
       标识以昆山良渚文化玉器“透雕人兽鸟”为主体的“法”字,通化成“和”字,寓意市委政法委立足昆山实际、服务昆山发展,加强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传达“崇法”为了“善治”,“善治”即是“促和”的理念。外围两圈环形的麦穗,象征市委政法委牵头协调全市政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同心同德、通力合作,有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化平安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我市实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标识以蓝色为总体基调、以绿色为背景色,烘托和谐稳定的服务品牌主题。
       在市委、市政府“决胜现代化”进程中,本委机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理念,切实找准政法工作助推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切入点,努力实现政法工作和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理念同拍、目标同向、工作同心,通过争创“崇法善治”机关服务品牌,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夯实工作基础,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决胜现代化”大局提供良好的政治、法治和社会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服务品牌创建措施。今年以来,本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机关服务品牌的创建工作,把争创机关服务品牌作为提升本委机关工作水平、树立政法部门对外形象的有效措施,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周密计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一是精心制定创建方案。对照机关服务品牌的评选管理办法,制定了详细的创建计划,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政治处为创建工作的责任科室;细化名称征集、标识设计、宣传、上报等各个创建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保证本委机关服务品牌争创工作健康良好开展。二是广泛征求多方意见。除了在班子成员内部广泛讨论机关服务品牌创建事宜外,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征求市委政法委机关服务品牌名称》的通知,充分征求本委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检、法、司、安等政法系统对市委政法委机关服务品牌名称、标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三是认真研究品牌名称。在前期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召开三次专门的书记办公会议,通过对比权衡,初步确定了5个品牌名称,通过请教我市部分党建工作老领导、老专家的意见,最终在班子成员会议上,集体商定“崇法善治”为本委机关服务品牌名称。
       二、创新方法思路,深化服务品牌本质内涵。本委机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胜现代化”这一中心目标,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提升服务理念,立足部门职能、主动服务大局,不断深化机关服务品牌的内涵。一是综合治理社会突出问题。紧紧抓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的有力契机,建立健全综治委全体成员单位例会制度,定期分析研究、讨论研判全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和部门职能优势,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大力打击整治、强化管理等措施,共同依法治理、协调解决各类突出的社会问题,有效维护全市政治和治安稳定。二是全力化解涉法涉诉矛盾。认真做好全市涉法涉诉矛盾分析研判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全市涉法涉诉矛盾动态,根据矛盾纠纷类型、涉及人员、发展程度等具体情况,指导、协调公、检、法等政法部门综合采取经济、社会、法律等手段,全力予以化解平息。年内共集中力量化解各类涉法涉诉矛盾  1456起,其中信访积案81起,有效消除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隐患。三是不断加强法治宣传力度。专门出台了《市委政法委宣传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市法治宣传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开展“政法宣传周”活动,创新宣传形式、扩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络、社区广告牌等大力进行法治宣传,在全市营造良好的学法、用法、守法氛围,为维护安定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推动现实工作,强化服务品牌实际成效。坚持将创建机关服务品牌和抓队伍、促业务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形成在深化品牌创建中推动现实工作,在抓好本职工作中促进品牌创建的良性循环格局。一是促进政法业务。在创建机关服务品牌过程中,本委干部职工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中推动工作开展;找准找实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一批制约和困扰工作深入开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本委各项业务工作整体上再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二是改进工作作风。通过开展争创机关服务品牌宣传推介活动,促使本委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思想理念,在加强服务中提升工作水平,在为民办事中提高效率效能。保质保量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委机关内部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在“品牌”意识的感召和激励下,进一步增强本委每名干部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切实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团结协作能力,自觉维护本委和政法机关的对外形象,以优良的作风、全新的面貌赢得社会认同,树立部门威望,为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